早教的上课仪式感,家庭教育需要仪式感吗(早教是怎样的上课模式)
发布时间:2023-03-22 17:43:25
发布时间:2023-03-22 17:43:25
上课起立老师好,其实也是一种仪式感。有礼有节地招呼客人,行礼,都是仪式感的表现,例如,追求效率革掉了某些仪式的命,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仪式,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缘故,与怀念那些老的仪式不同,笔者对这些新仪式颇为反感,孩子是记不住三岁内的事情的,所以早教用处不大。
1、早教是怎样的上课模式?
很多家长都在犹豫要不要送自家孩子上早教课,其实个人觉得可以分两类人!一,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好的情况下,可以送孩子去。大人都只能,早教就是带着孩子感知跟引导,当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叫培养!如果你家庭条件好,可以去试试,个人认为用处不大!二!家庭条件一般,或者中上的!千万不要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,我家不去是不是不好?是不是对?这样的想法!孩子是记不住三岁内的事情的,所以早教用处不大!别信什么开发思维的话,孩子肠胃舒服睡的好,比什么都能养脑子!80后90后的父母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知识的,教育好一个孩子,父母比任何培养机构都重要!所以早教,因家庭条件而异,我是不赞成孩子上早教课的!因为,我自信,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机构比自己更用心!,
2、家庭教育需要仪式感吗?
家庭教育需要仪式感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有了仪式感,才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,使得家庭家风,家教深入到孩子的血液里,孩子的成长历程才会更有意义。几千年来,中国传统教育就非常注重仪式感,给爸妈长辈问好,请安,有礼有节地招呼客人,行礼,都是仪式感的表现,例如:问好,说谢谢,对不起,麻烦您了等等。这些东西,家长都不能觉得麻烦,慢慢坚持下去,会成为孩子懂礼貌,讲文明,接人待物,为人处世的准则,
也是自己良好家教的体现。许多家长觉得那些繁文缛节太麻烦,太迂腐,于是教育出来的孩子,就会懒散无礼,大而化之,漫不经心,对什么都无所谓,缺乏敬畏之心,仪式感能给孩子深刻的记忆,让孩子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成长足迹。能让孩子能够处处替别人着想,事事先为他人思考,不会让孩子变成自私自利,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,小太子,
3、生活要有仪式感,学习更是!但是为什么现在学校连上课仪式都取消了?每周一歌也没有了?
确如题主所说,以前很有价值的课堂仪式慢慢淡化以至于被彻底取消,这是很可惜的。比如上课铃响起,老师喊“上课”班长喊“起立”,接着同学们鞠躬齐道“老师好”,老师再回礼道“同学们好,请坐”,这一个准备上课的基本仪式流程。在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里,鲁迅描写过私塾里的仪式:第一次算是拜孔子,第二次算是拜先生,
第二次行礼时,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。学校里这个课前仪式用时大约30秒,却能有效地整治课堂秩序和振作士气,同时也能起到“尊师重传,礼仪教化”的作用,再比如集会的时候,一般由体育教师先来一番“立正,稍息,立正”,然后静候校长或者其他领导讲话。而这校长或者其他领导正式开讲前必然先说一句“稍息”,这一套仪式与课前仪式的作用相似,也表达了尊师爱生之意。
但时至,这些仪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只在某些“作秀”的场合才能偶尔一见,仪式逐渐消亡,应该与人们处处追求“效率”有关。君不见,不少教师一进课堂就开讲,下课铃响后依然滔滔不绝:一节40分钟的课,戴上帽穿上靴足足上了一个小时,应该说教师的敬业精神可嘉,但时间有了,效率真的提高了吗?效果一定很好吗?这都是问号。
追求效率革掉了某些仪式的命,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仪式,比如,毕业班学生的课前宣誓。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缘故,与怀念那些老的仪式不同,笔者对这些新仪式颇为反感,比如这些课前宣誓,誓词都写得杀气腾腾、刺刀见红。学校已经不再是有熏陶、浸润、潜移默化的书香地,早变成了快节奏、高效率的工作流水线车间,歌声没了,甚至琅琅的书声也听不到了。
4、有哪些孩子成长体验的早教课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