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教在印度早还是佛教,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

发布时间:2023-06-04 22:30:48

印度教和佛教一段时间内在印度不分上下。印度佛教经论派成为佛教主体之后佛教开始不断分裂,与原始佛教差异变大,派别越来越多,在伊斯兰教入侵前佛教已经被印度教边缘化,佛教虽然盛行于印度,但最终在印度没有流行下来,佛教发源于印度,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。

1、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,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?

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,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

印度在过去4000多年里一共产生过1600多种宗教,现其主要信仰是印度教。印度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排名第三的宗教(基督教21亿、伊斯兰教13亿、印度教9亿、佛教3.76亿),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,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,其中第九化身就是佛陀。所以印度人到佛教寺庙看到佛陀,他理解的是这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第九化身,

世界上所有宗教兴起多和奇异现象、神秘体验、天启幻觉或者神通有关,耶稣活佛用神迹传扬基督教(耶稣首徒大彼得《水上门徒行传》,记录《耶稣在印度》修行)、阿育王被高僧神通感召改信佛教将佛法传向世界。印度佛教源起婆罗门教修行最终被印度教取代,排除伊斯兰教入侵灭佛等等因素,其中一个原因印度教“梵我一如”超越佛教“无我”空性,印度教的“梵”战胜了佛教,

公元四世纪,佛教大乘派兴起(小乘原始佛教信唯一佛陀,无法门,只有持戒修心禅坐一种修持方法;大乘信多神佛论,有84000法门),宣称福德可转移,讲究回向捐献财富可换取功德。僧侣们获得大量捐献财富后开始贪图享乐重经论轻修行,公元七世纪中,新的印度教兴起,佛教内部派系斗争不已,僧团日益衰败。大乘佛教内部一部分神秘主义者开始崇尚神力和咒语,学习印度教瑜珈修行方法作为修行的方式而形成密教,

八世纪后该派因修行方法比大乘佛教修行更有成效而逐渐兴盛。十一世纪初,印度佛教与印度教差异越来越小,佛教徒在伊斯兰军打击下,密教大师星散,多经克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,产生了金刚乘这种政教合一的教派。十二世纪末,印度本土佛教绝迹,佛陀最终降格为印度教毗湿奴的第九化身代表毁灭,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,公元前二千年前,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游牧部落以远古《吠陀经》经典为指导诞生了吠陀教,后来演化成了古婆罗门教。

《吠陀经》是印度教、佛教、耆那教、六派哲学、波斯教、旧约、犹太教等等远古宗数的源头,佛教跟印度教有很多相似关系,比如像轮回对宇宙的一些解释一样源自吠陀经。八世纪初印度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,吠檀多不二论的著名理论家商羯罗,通过辩论驳倒了佛教中没有灵魂和自我的信条,把佛教逐出印度,重建《吠陀经》个体灵魂的的根本教义,又吸取耆那教和佛教的优点,将繁琐理论淡化,加大宗教实践成份,商羯罗重新确立了印度教《吠陀经》在印度的权威性。

印度教认为,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,得到神的关照,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,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,苦行僧就被认为是这样一条捷径。苦行(tapas)的意思是“温暖”或说是“热力”或“热量”,通常被理解成通过过量的肢体运动及自我折磨而得到神秘的“能量”,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至500万人,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,是臭皮囊,必须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、空乏其身,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。

印度教大量的苦行僧到处表演神通,普通百姓眼见为实因苦行僧而信仰印度教,佛教在理论上没有苦行,释迦牟尼佛29岁出家,经过6年苦行,35岁证道成佛。佛陀在末成佛以前,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,有六年的深入学习和领会,佛陀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,对于婆罗门教苦行提出新的看法。佛陀对修行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不偏于苦,不偏于乐的中道观点,

对外道的苦行经云:“此苦行为下贱业,至苦至困,凡人所行,非是圣道。”佛教经论不讲六年的苦行,而僧团中最快得道成就者大多原是婆罗门教修行者或苦行基础者,如阿若憍陈如、舍利弗、富楼那、须菩提、大目犍连、大迦叶、迦旃延等等,印度佛教一祖大迦叶苦行笫一,佛祖拈花一笑的心传弟子,仅仅七天证得了阿罗汉果(中国禅宗“西天第一代祖师”,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)。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

大家正在看